Sunday, March 27, 2011

母亲一生不愿麻烦人

  

母亲一生不愿麻烦人

  老母亲游览护城河

  □傅砚修2010年4月8日下午,躺在病床上的老母亲同我的大女儿说了一会儿话,然后说了一句“我困了,要睡觉了”,就平静安详地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

  按照老人的遗愿,我们没有摆花圈,没有收取任何奠仪,也不准备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可就是这样,第二天仍有近百人来家慰问、吊唁,晚上还有几位年轻人坚持来我家守夜。第三天我们去殡仪馆向老人做最后告别,在我们家属和亲属的车后面,又跟上了几部车,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车队,我们只好临时安排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事后有不少人“埋怨”我:“我和你母亲老姊妹一场,老姐姐对我那么好,怎么也不告诉一声,让我们见上一面。”“像老太太这么热心肠的人不多了,走了真应送她最后一程!你们要是在楼前摆上花圈,我们就知道了。”“我的孩子当年多亏大娘帮着看起来,愿大娘一路走好呀”……

  我的母亲崔剑英,退休前是济南市文教用品厂的工人。当年,她住在省府前街,工厂就在省府东街,相距最多400米。上世纪60年代后期,工厂迁到了建筑新村南路,距家足有4公里多。那时公交线路少,车次更少,她只能步行上下班。这对一个50多岁的缠足女人来讲,每天用在路上的时间就要4个小时:早上6点前动身,晚上8点后到家,再做饭、吃饭,还得照顾半瘫在床的我父亲。遇到下雨下雪天那就更难了。

  记得1968年1月,济南下了暴雪。那天,我5点多从解放桥的宿舍出门去给孩子买牛奶,走到皇亭体育场时,看到远处一个瘦小的身影,慢慢地,一步一挪地走来。我快步迎上去一看,正是我的母亲。只见她头上、身上顶着厚厚的雪,连眼眉都成了白色的,右手拄着一根棍子,左手提着小包,两只小脚上绑着草绳,吃力地走着。我的眼睛湿了,我一把扶住母亲,坚持要送她,她执意不肯,说:“快去排队买奶吧,那是孩子的饭啊!”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

  这样的场景,后来我又遇到过很多次。母亲每天早出晚归,从不迟到早退。我曾问过母亲:“天不好,晚到一会儿怕什么?”她说:“我晚去了,家长们放不下孩子,不都得迟到吗?”原来,厂里看母亲年纪大了,车间里活太重,让她到厂托儿所看小孩。母亲对这份工作十分热爱,尽心尽责,不管是给孩子们热饭喂饭,还是哄睡陪玩,她都认真去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母亲退休后,常有家长带孩子到家里来“看看崔奶奶”。

  父亲去世后,1974年我接母亲到我的家里来住,这不仅便于我们照顾她,而且她上班的路也省去了一半。当时家属区还是一片平房,水龙头共用,厕所共用,母亲很快就和大院里的人熟悉了。渐渐地,母亲揽了一个活儿:帮一些年轻妈妈们给孩子缝被子、做棉衣、剪鞋样,或者家长有事时帮忙照看一下孩子。不管谁家有事,母亲都热心相助,有求必应。

  母亲一辈子勤俭节约,却乐善好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我有个同学的父亲病重,没钱看病。母亲知道后,把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积攒下的100元钱无偿资助给了这个同学。那个年代的100元钱可不是小数呀!还有,当年有几个外地亲戚的孩子在济南上学,母亲经常接济他们,还把年幼的干脆接到家里来住,亲自照顾他们。我父亲有个学徒老家在农村,母亲看到只有17岁的他冬天太冷,不仅送给他衣服,还尽量多照顾他。九十年代初期,这位当年的学徒千方百计打听到我家来看望“大娘”,此后近20年时间里,年年都专程来济南看望。去年听说母亲病重,在老年公寓门外转了两天,想进去看又怕自己感冒未好传染给老人,直到第三天才进去。

  母亲退休的时候已经65岁了,随着岁数增大,母亲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不识字,看不了报纸书籍,加上听力越来越差,有时连电视也看不懂,甚至与人交流也有困难。

  对一位老人来讲,既没有文化生活又不能与人交流,是十分痛苦的。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花一万两千多元为她“量耳定做”了一副高科技助听器,但“骗”她说只有百十块钱。原以为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了,谁知道这种助听器需要使用者自己控制米粒大小的按钮进行微调,实验多次,终未成功。

  母亲对他人热情相助,处处为他人着想,却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包括自己家里人。为了丰富母亲的晚年生活,家人动员她去首都北京看看,她怕麻烦人,不去。动员了多次,她都不同意:“我这么大年纪出门,不净给你们添麻烦吗?再说天安门、长城什么的,电视里不都见过吗?”

  不到外地,那就多在济南市里转转吧,我们交替使用了两种办法:一是打出租车绕城转,另一种办法就是推轮椅到处看看。每次出去母亲都很高兴,凡是她几十年前到过的地方,她都能说得出地名。但是每次动员她外出都要费好多口舌,她总会说个不想去的“理由”,后来索性坚决不肯再出门:“这么大年纪了,看了也没用,还得让你们劳心费神。”

  母亲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不敬神,不信鬼,不念佛,不烧香,谈到生死问题,她都淡然一笑:“死了(liao)死了(liao)!死了就是死了!”“多帮帮别人,少给人添麻烦”,使她心态平和;按时作息、按量吃饭、多做家务,就是她的“养生之道”。母亲有病时,吃点小药,扛扛就过去了。家人多次动员她去医院查体或者看病,她都是一句话:“不去,查那个干什么,查出个好歹来还是个心病。”可是家里人不管谁头疼脑热,母亲都叮嘱快去找大夫看看。年纪大了,母亲还是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饭、洗衣、叠被,她很少用人帮忙,甚至还参与包水饺,自己缝被子。

  再后来,母亲觉得自己确实力不从心了,怕家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她,便提出去敬老院。我们当然不同意。2008年,母亲摔了一跤,躺在床上几个月,她对我老伴给她端尿倒尿这些晚辈该做的事也觉得过意不去,说:“我这老不死的,还得让你喂水喂饭、倒屎倒尿,让你受累。”后来能下床了,母亲还是坚持自己洗衣,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去年1月25日一早,我的老伴发现母亲动作迟缓,说话含混,动员她去医院检查,这次她没拒绝。大夫们认真给她做了检查,是脑梗塞,要她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她非常不情愿。病情稍有好转,母亲就嚷着要出院。回到家,看到家人和亲友为她忙这又忙那,又提出去敬老院,我们还是没有同意。

  春节过后,我们想也许去敬老院是她的一个愿望,满足她或许更有利于治疗。经过调研考察,3月11日我们送她去了济南市历下区的一家老年公寓。在护理员的悉心照料下,不几天母亲的精神大有好转,脸也红润了,说话时也带笑模样了。正当我们等待奇迹出现时,3月下旬突然大幅降温,母亲感冒了,患上了肺炎……大夫也无力回天,4月8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母亲去世后,我的小女儿在为自己孩子开的博客上选登了一组老人与重孙女在一起的照片,引来了网友30多条满含深情的留言,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

  “说说我们见过的老奶奶吧:

  老奶奶是集中华妇女美德于一身,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勤俭知足,知礼纯净的老人。

  老奶奶养生有道,也是有福之人,享受亲朋邻里的尊重和爱戴,拥有一个子孝孙亲的四世同堂的家庭。

  谁也抗拒不了的自然规律也不会磨灭老奶奶在爱她的人们心中的永生。

  老人家一路走好!永福永贵!”

  ●姓名:崔剑英

  ●终年:93岁

  ●生前身份:济南市文教用

  品厂退休工人

  ●生前住址:济南市历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