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25万民众游行示威
抗议紧缩政策高喊口号
3月26日,来自英国各地的超过25万民众聚集在首都伦敦市中心地区,抗议政府削减公共开支的政策,成为该国继2003年百万人抗议伊拉克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少数人诉诸暴力,与警方发生冲突,游行最终以混战收场。
规模浩大
游行组织者英国工会联合总会(TUC)说,当地时间26日,超过25万人参加示威活动。
伦敦警方证实这一数字。这是2003年百万人反对伊拉克战争游行以来伦敦发生的最大规模示威。
当天中午,示威者从泰晤士河畔出发,途经议会大厦和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抵达海德公园。
游行人群包括教师、护士、消防员、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和退休者等社会各个群体。他们敲鼓、吹喇叭,高喊“要福利不要战争”等反对削减开支、抗议政府参与战争的口号。经过首相官邸时,人群发出嘘声。
工会联合总会秘书长布伦丹·巴伯说,削减开支计划“野蛮”,将使英国人失去“服务、工作和生活”。
现任政府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表示理解民众的愤怒,同时把经济状况归咎于前任工党政府。
过度紧缩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于本月23日公布了以保守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以来的第二份财政预算。
按照该预算,英国公共开支将被削减800亿英镑,以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其中包括减少180亿英镑的社会福利开支和裁减50万工作岗位等内容。
工会方面认定,削减公共开支危及英国经济复苏,要求政府提高银行税收、堵塞税收漏洞。
一家工会的领导人莱恩·麦克拉斯基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政府与其削减公共开支,不如推动税收公平度和经济发展。“如果政府有足够勇气,应该打击避税。避税每年掠夺英国纳税人至少250亿英镑(400亿美元)。”
53岁的中学教师艾利森·福斯特说:“他们不应该拿公共部门开刀。我们凭什么承受这种对待?”
反对党工党领导人埃德·米利班德发表讲话说:“有必要做一些艰难抉择、削减一些开支。不过,政府走得太远、太快,正在破坏我们社会的根基。”
广场战役
到了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一伙抗议者突然从大队伍中分离出来,与警方发生冲突。他们向警察投掷酒瓶和木柴,并占据了伦敦多处地标性建筑。
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一些暴徒试图破坏那里的奥运倒计时钟,并向警方投掷燃烧弹,双方陷入混战,英国《每日邮报》在报道时甚至使用了“特拉法尔加广场战役”的标题。
另一些闹事分子涌向伦敦的主要商业街,打砸银行和奢侈品商店。在皮卡迪利大街,数百人向著名的里茨大饭店投油漆和燃烧弹。一家保时捷轿车的展示间的玻璃被砸碎,多家银行的分行也都受到殃及。不少英国人认为,银行是最近一轮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工会谴责
英国警方出动大约4500人维持秩序,与暴力人员冲突,逮捕214人。66人在冲突中受伤,包括13名警察。
伦敦警察厅发布消息说,当天大约有500人参与骚乱。滋事者将面临扰乱公共秩序、恶意伤人、毁坏公共财产等刑事指控。
工会和警方谴责滋事者。伦敦警方高级警官鲍勃·布罗德赫斯特说,示威总体平和,“不幸的是,大约500名罪犯扰乱秩序”。
工会联合总会秘书长巴伯对暴力“深感遗憾”,但“相信数百人的行为不至于转移(公众)对数十万人的关注”。
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说:“没有借口(诉诸暴力)。这是不合法和错误行为。”惠晓霜(新华社)
王菁(中国日报)
相关新闻
德国20余万人
反核示威游行
日本核危机引发“恐核症”
德国20余万人
反核示威游行
日本核危机在全球引发了一场“恐核症”。据美国媒体3月26日报道,德国多座城市爆发大规模反核示威活动,共有约20万人参加,让正面临地方选举的默克尔政府备感压力。
柏林警方介绍说,当天有10万人走上柏林街头,要求政府立即放弃核能计划。而示威活动的组织者称,在德国的柏林、慕尼黑、科隆、汉堡四大城市,共有21万人参与了反核示威游行。
示威者手中的条幅上写着:“福岛的警示:关闭一切核电站。”他们高呼口号,要求政府永久关闭全国现有的17座核电站,并为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的遇难者默哀。
去年10月,德国议会通过能源法,为全国核电站平均“延寿”12年,其中修建于1980年前的核电站延长运营8年。而前总理施罗德曾承诺境内所有核电站于2021年前停止运营。核电站“延寿”计划引发反对派和普通百姓的强烈不满,当地民调显示大约70%的德国人反对核电站延长运营。
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德国政府对待核能的态度发生转变。总理默克尔3月14日在柏林宣布,暂停去年通过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在此期间,德国将对所有17座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
德国共有16个州,其中8个州今年举行地方选举。在上个月汉堡州的选举中,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惨遭失败。本月27日,莱茵兰普拉蒂纳特州和巴登符腾堡州也将迎来选举,如果基民盟再次失利,默克尔的权力将受到限制。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如何处理核电站问题将成为现政府能否赢得地方选举的关键。张品秋(中国日报)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