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7, 2011

聂士成:

  中学历史的近代史部分,一个合肥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挺身而出,以直隶提督的身份率部阻击进犯天津的侵略者。虽然最终他还是失败了,并且为之付出生命,这是时代的宿命,成败与他无关,但在历史的是非面前,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做出的选择,不仅给家乡人长了脸,也让他的名字留在了历史的丰碑上。他叫聂士成,历史教科书上称他为民族英雄。上周末,记者来到他出生的地方——长丰县岗集镇聂祠村,去寻找教科书上没有记载的关于他的故事。

  家祠无祭名播津门

  壹

  英雄故里仍有他的传说

  叁

  生错时代的悲剧英雄

  李晓宜/图

  已是油菜花灿烂的季节,沿着水波涟漪的大房郢水库北行约5公里,有一个叫做聂祠的小村庄。在这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村庄,无意中会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发现一些古旧的青砖灰瓦、石墩等。村民说,这些都是先祖聂士成留下的物件。

  村民们称,聂祠原称“聂祠堂”,村名就源于聂士成在功成名就后归乡修建的一座祠堂。聂祠村75岁的老人聂志伦介绍,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聂,和聂士成都是同宗,这里聂姓的辈分排序是:士耳韶先志,传家义理长,存仁增光庆,必正齐宏昌。记者发现,这个族谱中的前两位“士”和“耳”,都和聂士成的名字有关,这表明了聂士成在这个家族的地位。

  “可惜这个祠堂后来被拆了!”在聂志伦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夏季芳家门前,在一处草堆旁,一对斑驳的石狮子倒卧在地上。“这里以前是祠堂的大门,现在只剩下这对石狮子了,底座也不知道搞哪去了。”聂志伦称,他听老辈人说,当时修祠堂的材料是用骆驼从外地运来的。修建祠堂大概是在1880年前后,用了数年时间才修建完毕。

  聂志伦老人说,他小时候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到祠堂内玩,“当时祠堂是两进两厢,每进大概有七八间房,两边是厢房。”

  英勇善战的将军生在清朝注定是个悲剧。

  1900年4月,聂士成奉清廷之命围剿义和团。到了6月,他又奉清廷之命与义和团一起和洋人作战。这时,聂士成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朝廷里不断有人指责并要求革除他职务、义和团最为痛恨他,而他也是洋人最为害怕也最想消灭的人。

  对于一个多次与洋人交过手的将领,聂士成知道大清国不具备与列强抗衡的力量;而从义和团兴起的那一天起,聂士成始终认为义和团不可能“灭洋扶清”。他曾亲自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并当场杀了一个搞“骗术”的义和团的团民。于是,当清廷为了对抗洋人而宣布义和团为“义民”时,义和团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条件是:杀聂士成。而慈禧也深知国家打仗无论如何还得靠聂士成这样的将领,因此下达的懿旨是让聂士成“戴罪立功”。

  1900年7月9日凌晨5时,聂士成部据守着天津西一个叫做八里台的地方,这里不久之后将因为他而载入中国近代史。

  聂士成部5500人的正面是6000多人的八国联军;背后,是步步逼近的500名日军。八里台阵地前有一座小桥,聂士成骑马立于桥边。知道没有人来增援的士兵们劝说主帅撤退时,聂士成大喊:“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然后纵马向前,吼了一声:“跟我杀!”

  就在聂士成和八国联军酣斗时,士兵来报说,义和团抄了他的家,并抓走了他的老母。他眼含热泪说:“我惟有尽力报国而已”。

  天大亮了,八里台阵地正面的德军指挥官库克认出了聂士成,库克派军使劝聂军投降,但是遭到了拒绝。于是,联军的炮弹和子弹更加猛烈了。王树增在《1901年》一书中载:聂士成两条腿先后被子弹打断,但他仍端坐在马上。接着,一块弹片划开了他的腹部,肠子流了出来,但聂士成依然没有从马上跌下来,捂着肠子带领官兵向联军冲击。这时,一发子弹从聂士成的嘴里打进去,从后脑穿了出来,又一发子弹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后的那发子弹击中了聂士成的太阳穴。聂士成轰然栽下马来,滚落在阵地上……

  出于对聂士成的敬重,库克将聂士成的遗体用一块红毛毯盖住,并脱帽鸣枪致哀。此时,天津已是全城陷落了。

  如今,除了聂祠村的人知道聂士成的故事外,天津人对这位为他们的城市而牺牲的外乡人更加崇敬,他们把八里台桥改名“聂公桥”。1984年,天津市政府在“聂忠节公殉难处” 重树碑石。2000年,在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时,天津市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铜像中的聂士成横刀立马,怒目凝眉,永远地守望着津门。

  本报记者 周晔摄影报道

  从寒门子弟到一代名将

  聂士成1836年出生在岗集镇聂祠村一个寒门家庭。从一个寒门子弟到一代名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据记载,聂士成年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聂母生性豪爽,曾有一夏姓的商贩被匪徒追杀,跑到了聂士成的家中,聂母设法将这个商贩藏匿在家中,使得他幸免于难。当聂士成回家知道情况后,热情相待,并和这个商贩结为好友。

  之后,夏弃商从军。咸丰九年(1859年),夏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此时聂士成已在乡下由母亲择了一位农家女完婚,并有一个长子聂宪藩(民国时期任安徽省长),但不安于家中的窘困生活,他毅然步行赶往临淮关。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的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而聂士成打起仗来有勇有谋,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

  不过,真正让聂士成成为晚清名将的是他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多次胜利战役。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秘抵基隆,和孤拔舰队展开历时8个月的台湾保卫战。在法军一度强行登陆占领基隆的危急形势下,刘铭传电告朝廷请求援军。当时许多将领被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吓破了胆,不敢前往,而聂士成主动请缨驰援台湾。

  淮军研究专家马骐告诉记者,聂士成率部沿山涧小路翻行,步行了一个多月,最后从法军后面袭击。他每战都一马当先,每战必胜,法军节节败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聂士成于朝鲜牙山阻击日军,孤军扼守辽东摩天岭。而后,他接连收复连山关、分水岭等要隘,并击毙日将富刚三造。

  “可以说,他是清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惟一胜利的清朝将领,后来日军都非常惧怕他。”马骐说。

  矗立在天津的聂士成铜像。(资料图片)

  贰

  长丰岗集聂祠村,旧祠堂前的石狮横卧杂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