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交事业的发展,电车、双层车逐渐淡出南京市民的视线。空调车、无人售票……市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舒适公交,可是曾经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公交每天穿梭在城市一条条脉胳中的公交车司机们又是怎样一种生活?如今,许多事物都成了回忆,但心中的那份怀念之情依然存在。有人怀念那顶上搭根辫子满街跑的电车,还有人怀念那曾经穿梭在乘客间语音温柔的售票员,还有那双层巴士第二层第一排上那孩子清亮的笑声……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毛丽萍 鲍铭东
民国公交司机很风光
媒人踏破门槛不夸张
民国时期的公交司机境况如何,因时间久远,已无从找起,但是南京公交总公司档案室主管华明却翻出了当时的资料,足以证明那时的公交司机有多么风光。
“不仅车漂亮,司机、售票员、站务员,都统一配发衣服,清一色的衬衫,外套呢子大衣,戴上领章帽徽,真是要多神气有多神气。”华明告诉记者,但也不能当“花瓶”,这些制服上都标明了工种工号,“要是哪个态度不好,乘客可以立马投诉。制服每两年发一次,换发时以旧换新,不交者要折价补偿。不穿制服不准上班,不戴制帽罚款5角。”
说起薪酬,就更让人羡慕了,“当时的工资形式也多种多样,员工录用非常严格,薪金待遇比一般商号都高。”据介绍,职员实行月薪,工人实行日薪,总经理月收入达300元,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收入的两倍。一般职员最高月薪55元,最低月薪18元,司机日薪最高2元,最低1元,最低月薪当时也可买225斤大米。此外,还有若干辅助工资,如加班费、票贴(即售票奖励,每售票1元奖铜元10枚)、误餐津贴、独班津贴、超时津贴、红包、年终奖、行车里程奖、售票超额奖、勤劳奖、守时奖等。
“标标准准我们现在说的‘白领’,非常吃香,都曾被媒人‘踏破门槛’,一点都不夸张”。华明介绍,上世纪30年代一般公交员工每月也有30多元的收入,这个钱在当年足以供养全家,而且生活得比较富裕,甚至还有普通公交职员娶了小老婆回家。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公交司机虽然与白领的收入有距离了,但收入还是很稳定,和当时的机关公务员相当。”
公交司机进山区训练考驾照
开过江线“东方红”最自豪
江传国,男,77岁,长江大桥通车后,系首批过江线司机。为了开稳车,他曾在驾驶室里放一平碗水,进站、出站、起步、停车……都要保证不洒一滴水。
江师傅今年77岁,1968年长江大桥通车,1969年过江线开通,他成为首批过江线司机。“能开这条线,是非常自豪的,我们公司当时挑了100个人,驾驶技术首先要过硬。”江师傅称,当年考驾照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还要进山区训练,“在潼西、孔雀岭等,那个坡大得不得了,只有经过大山训练,驾驶员技术才会真正提高。”
过江线的车都是全新的,上海造的,车头喷上了鲜艳的“东方红”三个字,“全是汽油发动机,噪音很小,加上大桥刚开通时路又平,车子驶上去静悄悄的。”江师傅回忆,“那时车子很少,长江大桥上不设站,时速最高可达40-50公里,单程二十多分钟就到了。”
大桥线从盐仓桥到泰山新村,全长16.6公里,“行驶在大桥上,道路开阔,视线又好,看着桥下滔滔江水,心情特别舒服。”不过,江师傅称,可能是观光的人多,大桥公交每辆都挤得满满当当,像沙罐鱼一样。人多了,开车就更要稳,“起步一挺胸,刹车一鞠躬”,江师傅说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开车时,我的驾驶室里都要放一平碗水或一杯水,进站、出站、起步、停车……都要保证不洒一滴水,“追求的就是平稳,让乘客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那时没有调度,司机全凭自觉,不像现在限得那样死,高峰时最多间隔5-6分钟,平峰时15-16分钟,一辆接一辆,没人偷懒。”江师傅还透露,奇怪的是,那时碰到周末,大家都抢着加班,其实也没有加班费,但那时就是这么淳朴,“加不到班,还要失落好一阵子呢!”他自己也笑了。
“辫子”车尾有专梯
司机常爬接“辫子”
乐静芝,68岁,南京第一批女公交司机,她开了一辈子公交,安全行驶90万公里。南京那个首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后,她开的是001号。她说,她最怕电车的辫子被行道树的树丫给刮住,因为她得拿着工具爬到车身上去弄。
乐静芝可是南京第一批女公交司机,1960年8月1日,南京首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乐静芝开的是001号车,那年她17岁。
无轨电车,也就是“老南京”印象中拖着辫子的公交车,“可有感觉了,那种历史的神圣感……记得开通时马路上全站满了人……”不过,乐静芝说,通车前的架线可是相当痛苦,“你都想象不到怎么架线的,拉个板车,用毛竹搭个脚手架,就这样走一步架一步,线路不长,新街口到山西路,两个广场间绕一圈,也就是我每天的上班线路。”
“那个时候不知道苦,吃饭时间只有12分钟,我还要把车洗好,凌晨3:00就起床了,4:00就发车,年底没钱不要紧,只要拿一张奖状就觉得开心得要命。”乐静芝沉浸在以前的回忆中,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大辫子车,两节连一起的,像个大通道,南京马路上法桐树多,走在下面噼里啪啦响,最害怕的就是辫子被行道树的枝丫给刮住,一刮住,就得拿着工具爬到车身上去搞。”乐静芝说,车尾有个梯子,那时没少爬过,“小的问题几分钟,但碰到大问题,比如辫子操作机电杆都给拽出来了,那就只能等着拖车救援了。”
家住山西路附近的老人施先生告诉记者,那时电车投放较多的公交线路主要是31路、32路、33路和35路。在他的记忆里有一个场景特别深刻,乘车时经常会看到电车的售票员下车挑“辫子”。无轨电车的“大辫子”一不小心就被甩下来,尤其是在转弯或速度快的时候,这时候售票员就会跳下车,用长竹竿将电车“辫子”重新挑到电线上。
据介绍,到1985年,南京还有无轨电车117辆,占公交车总数的1/10左右。不过,后来电车逐渐消失。
售票员曾与公交车“共患难”
“车厢革命”让其风华成回忆
姚国玲,女,南京公交总公司31路公交车司机,曾是一名售票员,回忆起当年那段售票经历,至今感慨颇多。
“钟点到了,我们要上班,背起钱袋,拿着票板,先查服装,后看跑单。走到车上,把车子看一看。亲爱的车子啊,我问候你早安!我们每天共着患难,你的辛苦,也和我一般。你早上出厂早,你晚上进厂晚,你胸怀宽广你身体健康……我能受气,也能耐烦,我不尤人,也不怨天。久而久之,人格自显。……钟点到了,我们要上班。”
昨天,徐印告诉记者,这是当年在南京售票员内部流传过的一首《售票员上班歌》,展示了售票员的不易。
徐印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售票员很不好当,不过,如果好好干,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每月收入也有60元,年末还发双月薪,因此售票员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为防止售票员舞弊,公司还设有查票员,只要有一名查票员发现某售票员有舞弊嫌疑,就会通知其他查票员加以注意,公司对这些行为处罚最重:一是废票重售;二是多收钱少给票;三是收钱不给票。
“上来的乘客请买票,请主动把票买买啊,买过票以后就讲,买过票的人把票保存好,没买的抓紧时间买票。”南京公交总公司31路公交车司机姚国玲就曾是一名售票员,这是她以前每天要重复上千遍的话。
“转弯的时候乘务员坐在后面,手要伸到外面,拍打车身,提醒过路的行人,骑自行车的,叫他们注意安全,不像现在无人售票有喇叭喊,那时候没有。”姚国玲回忆起当年那段售票员的经历,至今感慨。
据介绍,寒暑天是售票员最辛苦难耐的日子,冬天天再冷也不敢穿棉衣,一怕车上人多卖票挤不动,二怕上车一挤一身汗,寒风一吹冰凉透骨,就穿毛衣每天还挤得浑身冒汗。夏天38℃、39℃高温,车厢里像个大烤炉,汗臭味熏天,售票员们个个汗流浃背,嗓子冒烟,还得挤在车厢前后,一路不停地喊:“上来的乘客请买票”……有时看到耄耋老人或孕妇,她们会喊:“请哪位同志让个座?”姚国玲无奈,除了天气外,成天跟乘客打交道,遇到不讲理的、喝醉酒的、闹事的,那就不是一个苦字所能描述的了。
如今,公交大多已是无人售票了,公交售票员已成为那个年代的风华。
双层巴士老小都爱第二层
人气超高新人相中成婚车
“大妈,楼梯有点陡,您就坐楼下吧。”“不行!孙子要上二楼坐头排!”“大爷大妈,您就别上去了。”“我就是特地来坐二层的,不让上去怎么行。”这样的对话,当时双层巴士100路的驾驶员们一天要说上好几遍,看着大爷扶着大妈颤颤巍巍上楼梯的样子,驾驶员们往往哭笑不得。孩子们喜欢坐二层,因为二层视野开阔;其他人喜欢坐二层,因为二层可以看风景。
而最让人难忘的是100路的“娶亲事件”。那时,凡是能当婚车用的公交车,个个都有自己的特色。100路就更不用说了,凭借着“超高”的人气,刚上路没多久,就被一对新人相中,当起了婚车。“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还用彩色气球把车子全部装饰起来,车前面还挂着新郎新娘的结婚照,很喜气呢。”当时去接新娘的驾驶员吴军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体型庞大的100路跑在路上的时候可“拉风”了,不仅路人纷纷“驻足目送”,就连新街口当时执勤的交警也开心地跟他敬了个礼呢。而等到接了新娘和她的家人,几十号人坐在车厢里有说有笑,别提有多热闹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